您在這裡

RSS 聯播

高盛:漲多之後 投資人應調降今年股市獲利預期

綠藝術生活 - 周日, 02/10/2019 - 18:20
高盛:漲多之後 投資人應調降今年股市獲利預期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2019/02/09 11:00

 

(圖:AFP)

高盛 (Goldman Sachs) 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 Peter Oppenheime 表示,

寄望在 2019 年由股市獲得大幅回報的投資人,應該要調降獲利預期。

在 2018 年惡劣的第 4 季之後,市場在今年初大舉反彈,道瓊指數上揚超過 7%,

泛歐斯托克 600 指數也攀升逾 6%。但高盛警告,不要因此對股市期望過高。

Oppenheime 指出,儘管今年初出現反彈的跡象,但隨著對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不斷增加,

預計今年所有主要地區的利潤成長都將非常疲軟,這也代表股市表現將會平淡,僅能得到相對較低的回報。

1 月初,Oppenheime 認為,金融市場似乎過於高估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

這導致估值大幅下跌。當時他預測,通膨風險將在 2019 年的前幾週放緩,

使市場參與者投資於股票,以避免遺失潛在回報的遺憾。

但在 1 月大漲之後,現在已經看不到太多繼續上揚的空間。

當被問到,今年股市漲幅是否已經接近反映完畢?Oppenheime 回答:「很大程度上,我認為,是的。」

根據高盛較早的展望報告,高盛對 2019 年最大的擔憂,來自市場將面臨中國關稅的巨大麻煩。

特別是,如果美國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課徵 25% 關稅,對企業獲利的影響會很大,甚至消除任何獲利成長。

分類: 商業網站

〈研之有物〉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綠藝術生活 - 周日, 02/10/2019 - 18:04
〈研之有物〉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研之有物※來源:研之有物2019/02/10 08:00

 

在臺灣,為什麼逢年過節,返鄉潮大多一路向南?其實這反映出 1950 年代至今的勞工遷徙趨勢。 圖片來源│iStock

勞工遷徙研究

《冰原歷險記》動畫中,長毛象們為了生存而遷徙。現實世界的臺灣,勞工們也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中研院人社中心的林季平副研究員,利用各類人口個體資料分析勞工遷徙 (labor migration) 的路徑,帶我們飛到 1950~2000 年代的臺灣上空,鳥瞰勞工們在地表遷徙的求職歷險記,希望藉此找出不同遷徙路徑的就業對策。

在臺灣,為什麼逢年過節,返鄉潮大多一路向南?其實這反映出 1950 年代至今的勞工遷徙趨勢。 圖片來源│iStock

1950-1970:戰後嬰兒潮變成做工的人

未曾擁有過一塊土地的你,可能在課本背過「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1950 年代國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臺灣經濟活動以發展農業為主,此時有為數眾多的嬰兒呱呱墜地,一個家庭常有七八個小孩互相揪著頭髮、共穿一個麵粉袋。

戰後嬰兒潮,如颱風天的海浪般洶湧。後浪推前浪,嬰兒長大後,農村這些爆增的人力怎麼辦?

在此情況下,1960 年代中期開始,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出口導向」的輕重工業政策,成立加工出口區、推行十大建設。雖然戰後嬰兒們普遍只有接受國小基本教育,但離開農村後,只要學習基本組裝或機械技術,就能無縫接軌變為大量勞動力,在生產線上奏出人力轉型的完美樂章。

做農的人,變成做工的人,觸發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並長達 10 年之久。此時青壯年大多前往台北、高雄找工作,少部分前往台中;臺灣呈現北高分流的勞工遷徙趨勢。「1970 年代高雄的家戶所得排名全臺第二,房價也跟當時的台北差不多!」林季平說明。

人力運用擬 - 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35-1985 年代,農村人口主要往臺北、高雄分流,尋找輕重工業的工作機會。 資料來源│林季平提供 圖說重製│張語辰

1980-2010:做工的人變成失業的人

然而,1970 年代末期,臺灣外交失利、連帶引發政經結構劇烈變化,同時也面臨中國打破鎖國政策、東南亞諸國經濟體興起,臺灣過往的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漸漸失去競爭力。再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震撼,政府部門將政策修正為發展技術及知識密集的產業,例如電子資訊工業、金融業等等。

此時南臺灣地區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石化及重工業開始沒落;雖然官方沒有親口證實,美麗島事件等政治挑戰,也可能削弱了當時執政黨對南臺灣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度。

種種人擇因素下,北部漸成為新興產業的大本營,例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等等。影響範圍甚至擴展到中壢桃園都會區,從 1990 年至 2000 年,此區人口增加了 31.4% (行政院主計處 2000)。

從下圖不難理解,為何當今農曆過年前,臺北車站、高速公路會湧現驚人的返鄉潮,而過年時,臺北則唱著空城計。

人力運用擬 - 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86-2000 年代,勞工們主要遷徙至臺北找工作,高雄自此勢微。 資料來源│林季平提供 圖說重製│張語辰

在這個產業轉型、勞工往北遷徙的 1990 年代,你會聽見此時的青壯年唱著林強的〈向前行〉一曲:「親愛的父母再會吧!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然而,領取好康的通行證,僅限於高科技代工、金融業、資訊業等等勞工,傳統「做工的人」被眼尖的守門員踢除在外。

1990 年代由於生產成本提高,臺灣傳統工廠大規模關廠歇業,外移珠江三角洲或東南亞地區。這群被輕重工業釋放出來的勞力,是只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戰後嬰兒一代 (此時約為 40-50 歲),缺乏所需的專業知識,無法被新興產業吸收,就業問題持續累積至今。

因此,你可能聽過在工廠工作的長輩們,道出這句期許 (或感慨):「好好讀書,長大後才不用像我們賺辛苦錢。」

「遷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高度冒險的過程

了解這些勞工流動路徑有什麼用?林季平說明:「遷徙本身要付出很多代價,但常常被忽略。」

解決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失業者能再就業,而失業者能成功再就業的關鍵,在於能經歷一個「成功」的勞工遷徙。

以勞工小明為例。首先,是有形的遷徙成本,當小明要從高雄到臺北找工作,原先在高雄累積的區域性資本 (人脈、房地產等等),必須通通砍掉重練。第二,是心理成本,到了臺北人生地不熟,可能會遇人不淑、或是水土不服。

第三,也是最常被忽略的,是「資訊成本」。當小明決定要從高雄到臺北找工作,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尋覓職缺、或打聽消息,但過程可能蒐集到錯誤資訊,直到遷徙至台北才發現「完了!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時小明又得再遷徙至別處找機會,或是沮喪地回老家。

因此,薪資水準、房價等各種生活資訊,應該要越來越透明;職缺內容、實質收入等資訊也要清楚明確,這樣才能降低遷徙求職的誤判機會。

林季平用數字舉例,假設一名「勞工小明」從高雄到臺北的遷徙成本是臺幣 10 萬元,包含租房子、適應、收入減少等等,當他發現在臺北找工作不利,這臺幣 10 萬元也就付諸流水。

「當社會上有 40 萬名這樣的勞工小明,就累積了 40 億付諸流水的勞工遷徙成本。但如果政府及公司行號,願意花個一兩億把這些社會資訊好好提供出來,幫助遷徙的勞工評估什麼地方找工作是最有利的,降低的社會成本怎麼算都划算!」林季平說明。

依照遷徙路徑,設計就業對策

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別的勞工,會發現找工作的遷徙路徑有其原因。

女性因結婚或家庭因素而失業者,傾向選擇「回流遷徙」,例如從台中到台北、又從台北回到台中。難道這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離婚或分居,通常遷徙的是女方,這反映出父權體系國家的文化因素。

林季平說明:「在東亞社會,女性的決定權不在女性本身。」結婚時要同住一個地方,至少有一方得變動工作和居住地點,通常會是女性搬遷,這個現象可透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俗語來映證。然而分析「人力運用擬 - 追蹤調查資料庫」發現,離婚或分居時,搬走的也通常是女方。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資料,民國 90 年至 105 年的有偶人口離婚率顯示為升高趨勢,雖然「離婚」很難想到跟「勞工遷徙」有什麼關係,但透過勞工流動研究,可得知就業政策已無法忽視離婚趨勢的影響。

考量女性因結婚或家庭因素而失業,通常選擇「回流遷徙」回到熟悉的舊地,然而已離開了一段時間,就需要清楚的就業與生活資訊、人脈網絡支持、或是社福政策的照顧。

另外,低教育 / 低職業階層的失業者、50 歲以上的失業者,也傾向選擇「回流遷徙」,回老家找工作。

林季平回想:「我曾問過前者,為什麼別的地方有機會不去找工作?他們都會回答,我曾經在某個地方待過,到別的地方應該也一樣,乾脆就不去了!」過去遷徙求職的不愉快經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種失望尤其常見於低教育程度、低職業階層的失業者。

而 50 歲以上的失業者面臨另一種現實問題:這個年齡若要做粗重活,體力不比年輕人;若要轉職新興產業,技能不相符;若要找更低階的工作,年輕時做過了不願意;只好轉身回流老家,至少有熟悉的人脈相挺。

「這兩種失業者,除了本身要積極透過職訓局課程學習新的技能,也需要克服心理障礙,這點常被忽略。」林季平說明,並提醒政策設計要鼓勵這類型的人「不要怕,再重新踏出一步」,否則時間一久,可能會成為回老家頹廢喪志的人。

《大佛普拉斯》電影中提到:「生活中本來就有各種困難。」缺乏專業技術的甘苦人,也面臨外籍勞工的競爭壓力。

外籍勞工來了,本地勞工去哪?

1989 年之前,在臺灣你應該看不到外籍勞工的身影。直到 1992 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後,其中的外籍勞工專章允許民間產業引進外勞,並逐次放寬行業種類。

根據行政院勞動部 2017 年資料顯示,臺灣的外籍勞工總人數前三多為桃園市、臺中市、新北市,職業別以低技術的產業外勞、社福外勞為主。這個數據,可與下圖本地勞工的遷徙趨勢做對照。別忘了,這些雖然看起來只是「箭頭」,卻是活生生、在地表遷徙謀生的「人」。

人力運用擬 - 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96-2000 年代,因外籍勞工遷入大臺北地區,本地勞工轉而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出路。 資料來源│林季平提供 圖說重製│張語辰

外籍勞工如同一把雙面刃。對高技術人員有互補作用,例如幫忙照料家事、完成基礎生產線工作,讓高技術人員有更多時間資源拼業績、研發新科技、開刀醫治病人等等;但同時也排擠了該地區的本地勞工,尤其是工作同質性高、但時薪比外勞高的本地勞工。

因此,1996-2000 年,外籍勞工集中的臺灣北部都會區,出現了本地勞工外移的現象,千里迢迢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工作。

外勞這帖藥,治療了北部都會區的經濟,副作用卻在其它區域出現。

由於南部、東部得承擔本地勞工遷徙的社會成本,長年下來造成和北部的資源分配衝突。林季平不諱言地說明,並接續強調:「我們不能否認外勞的貢獻,政策並不是要去限制外勞。川普執政後打擊低技術外勞,造成社會嚴重的分裂,這我們要引以為鑑。」

最重要的是,外勞雇主和外勞繳交的「就業安定費」,應該用在承擔副作用的本勞遷徙區域,而非因外勞受惠的臺北、桃園、新竹等地。

採訪至此,已然可以想像當政客、鄉民看到這番研究分析,會施放地圖砲無差別攻擊。問及會否擔心不同立場的壓力,林季平堅定地回應:「學術研究就是據實以報,真理會越辯越明,只是負面攻擊的話沒意義。」

埋首分析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資料、為改善就業問題尋找著力點的林季平,另一個身分是軍事迷。軍事因戰爭而生,雖然戰場上砲火隆隆,但塗裝考證各種軍事模型、欣賞珍藏的戰機圖片,林季平的內心卻感平靜。

「戰爭真正的受害者,是一般的軍人和百姓。獨裁者與煽動者,才是萬惡之源。而借鏡戰爭史,知識份子要勇敢成為阻擋戰爭的防線。」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林季平要以有憑有據的學術研究,涉入勞工之戰,儘管背後會中了許多槍。

採訪過程中,談到勞工遷徙,林季平的表情總是嚴肅凝重。直到最後分享珍藏的二戰不列顛之役 (Battle of Britain) 英國皇家及德國空軍參與戰役的戰機飛行員簽名畫,笑容才含蓄地在臉上展現。 攝影│張語辰

原文連結: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分類: 商業網站

華爾街高喊年初以來的美股反彈將暫停 理由有三

綠藝術生活 - 周日, 02/10/2019 - 17:57
華爾街高喊年初以來的美股反彈將暫停 理由有三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2019/02/10 11:00

1

2019年初來的美股大漲喊出暫停 理由有三。(圖:AFP)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週五 (8 日) 收盤創下 2019 年首度連 3 日下跌,有些關鍵原因正在導致股市近期的漲勢放緩。

道瓊指數和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過去 6 週均攀升超過 7%,但美股的漲勢已經暫停。道瓊指數原本會出現今年第一個單週下跌走勢,但在週五尾盤反彈後,全週微漲 0.17%。

以下是三個主要原因:

1. 獲利展望不佳

在 9 年來最佳財報季獲利公布,許多股票上漲後,投資人開始關注本季和未來一年的表現,而 2019 年的企業展望並不樂觀。

華爾街分析師正在大幅削減 2019 年第 1 季的獲利預期,因此對該期間獲利成長的總體預期變為負面。FactSet 的數據顯示,預計獲利平均下降 0.8%,這與 9 月當時分析師認為將成長近 7% 的獲利預期相比有所逆轉。在抱怨低落的企業展望同時也伴隨著強勁的第 4 季數據。

預期的下滑符合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師 Mike Wilson 的觀點,他一直警告獲利衰退。他在報告中表示,「獲利的惡化速度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過去一個月的獲利修正幅度比預期的更為負面,導致我們認為美國的獲利衰退低谷可能在第 1 季之後才會到來,而且跌幅更深。」

2. 貿易協議不確定性

加劇疲弱的獲利預期的是陷入混亂的中美之間貿易談判。川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的會晤不會在 3 月貿易戰停火期限屆滿前舉行。此外,《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和中國都還沒有就貿易問題起草協議。如果在 3 月 1 日之前沒有達成協議,那麼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將會生效。

白宮經濟顧問 Larry Kudlow 週四 (7 日) 表示,在貿易談判中,「雙方有相當大的距離」。

3. 走勢圖顯示反彈太高、來得太快

在技​​術面分析方面,標準普爾 500 指數面臨阻力,因為它接近其 200 日移動平均線 2742 點。這是股票交易者關注的一個關鍵水平,直到 10 月跌落 200 日移動平均線前,股市動能支撐了前三年的牛市反彈。最近的漲勢使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一路攀升至接近 200 日移動平均線,然後再次下跌。

標普 500 指數走勢

分類: 商業網站

美中貿易談判塵埃未定 美、歐關稅新戰線即將再起

綠藝術生活 - 周日, 02/10/2019 - 17:27
美中貿易談判塵埃未定 美、歐關稅新戰線即將再起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2019/02/10 12:00

 

美中貿易談判未竟 與歐盟關稅戰線即將再起。(圖:AFP)

由於美中貿易談判幾乎沒有明顯進展,川普政府可能會把目標瞄準歐洲汽車業在貿易戰中開闢一條新戰線,而這很可能會嚇壞市場。

美國談判代表將於下週前往中國,儘管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可能達成任何協議,但許多策略師預期會出現一些跡象表明會談將繼續進行並最終達成協議,即使把 3 月 1 日新關稅的最後期限再往後延。

但是,雖然市場專注於這些談判,但另一場戰鬥正在醞釀之中。商務部預計將於 2 月 17 日發布關於汽車進口和國家安全的廣泛報告,專家表示,該報告中一部分可能會建議對歐洲汽車加徵關稅。那麼白宮將有 90 天的時間作出回應。

Strategas 政策研究負責人 Dan Clifton 表示,川普可能利用汽車關稅的威脅作為讓歐盟在其他事務上合作的一種方式。歐盟一直在抗拒將美國農業納入貿易協議。他說,「目前只是公布報告,並不意味著關稅就會生效。」

但部分經濟學家預計,政府將轉向汽車關稅,特別是歐洲汽車。例如,瑞銀經濟學家表示,他們預計將對成品車加徵 25% 的關稅,而不是對零件徵稅。然後,政府可以向其他合作國家如南韓、加拿大和墨西哥等提供豁免,但歐盟不會獲得豁免。

瑞銀 (UBS) 首席美國經濟學家 Seth Carpenter 表示,「人們一直似乎只擔心與中國的關稅戰爭,這也將成為人們須擔心的另一個原因。我們認為,這對美國來說不是一個宏觀事件,因為汽車業似乎對關稅已熟門熟路了,它們知道如何繞過。」

「市場會受衝擊」

部分策略師擔心投資人會過度關注中國,並期待得到解決方案,卻可能會因與歐洲的貿易摩擦加劇而感到驚訝。

Bleakley Advisory Group 投資長 Peter Boockvar 表示,「市場將會大跌。」「市場已大聲清楚地表明它已經受夠了關稅話題,對此充滿了厭倦。由於貿易,全球經濟成長正在急劇放緩。你還想再火上加油嗎?」

報導指稱川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在 3 月截止日期前舉行會議後,市場也變得緊張不安。

中國談判代表劉鶴與川普會面。(圖:AFP)

Strategas 的 Clifton 表示,「最重要的是關稅是否在 3 月 1 日上漲,市場對此感到困惑。」如果正在進行討論並最終達成協議,他預計日期會再往後推遲。

他說,「市場開始對一些非常高的期望進行定價」,並補充說川普政府可能會故意遏制預期,「如果下週的談判進展順利,川習會馬上排定日期也不會讓我驚訝。」

根據《Politico》報導,川普可能會很快發布一項禁止華為設備的行政命令。美國指稱中國電信商一直在進行網路騷擾,1 月司法部對該公司及其在加拿大被捕的財務長提起訴訟。

美國貿易代表 Robert Lighthizer 和財政部長 Steven Mnuchin 將參加下一輪會談,之後美國可能會再安排一輪談判。預計重點將放在中國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執法和政策變化上。

許多貿易談判正在進行

Fundstrat 華盛頓策略師 Tom Block 說,「下週非常重要,Lighthizer 是個明顯的鷹派。」他說,在會議結束後看到正面的談話非常重要,因為過去其他會議都沒有出現悲觀,「他們在會中扮演黑臉白臉,因此會議結束後公報的發布非常重要。」

經濟學家認為,由於貿易戰正在傷害兩國,美國和中國最終會達成協議。

11 月貿易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大幅收窄。進口和出口均下降,但進口下降幅度較大。

Carpenter 說,「單月進口量大幅下降 3.6%,幅度很大。此外,12 月亞洲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 10%。」「我確實認為貿易很重要,當它開始影響美國和中國時,你就要談論全球現象。美國經濟很大。中國經濟很大。把它們放在一起,就必須從全球角度來觀察。」

Block 表示目前存在貿易問題的迷霧,儘管他預計會達成協議,但與中國的結果仍然不確定。他還指出,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重新簽訂的貿易協議尚未通過,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在尋求變革。

他說,「目前美國正與日本進行雙邊談判,也正與歐盟進行談判。在貿易問題上有很多談判正在進行,而川普一再表達他的立場,而我不認為大家都知道方向是往何處。整個貿易問題充滿了模糊點。」

策略專家預計,如果美國商務部確實建議加徵歐盟汽車關稅,政府將等到與中國達成協議後才會做出回應。

花旗集團 (Citigroup) 經濟學家 Cesar Rojas 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已表示願意做出一些讓步。」「例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在不同的論壇上,政府已承諾提供更嚴格的保護;也有一些消息表明他們將推動關於核心技術盜竊的立法。」

他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細節,中國是否會貫徹以及美國是否對執法感到滿意。

Rojas 說,「如果有個正面的基調,那麼我們的期望是,在承認談判進展的情況下可能會延後截止日期,因此貿易代表將繼續協商。如果基調不是正面,那麼這將暗示爭端可能升級,但目前還是比截止日期早上兩週。」

如果商務部提出對歐洲汽車的關稅,鑑於川普對美國的德國豪華車的批評,儘管寶馬和戴姆勒也在美國生產製造,也並不讓人感到奇怪。

Rojas 說,「我們預期該報告會建議加徵關稅。」「政府可能會據此推動貿易談判。歐洲經濟正在放緩,當它們相對較弱時提出額外關稅的威脅,會給美國帶來額外的槓桿作用。

分類: 商業網站

2019春節玫瑰紅茶立體茶包6盒送福義軒蛋捲1盒

阿里山農特產情報 - 週一, 01/07/2019 - 14:46
NT$1,099

母茶:阿里山紅茶全發酵
茶狀:手採一心二葉
玫瑰:台灣產食用玫瑰花瓣
香氣:玫瑰花香、奶香、果香
特色:頂級紅茶勢不取100℃滾水長久浸泡不苦、不澀、不酸、不帶火味
色澤:漸層次由天然花香素的紫藍色-紅玫激盪的香檳色-紅茶的琥珀色

CooNaTea 全系列玫瑰花茶無添加防腐劑及人工香料添加物,請安心飲用。
◎100%阿里山頂級紅茶
101年環境安全衛生優等茶廠 No.Q08014

◎台灣產食用級玫瑰花瓣
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劑或香料
MOA認證 No. MOA1510214
低溫烘焙保留天然玫瑰花青素

農藥檢驗:2017年6月13日 SGS 多重農藥殘留457項(台灣、日本規格) CooNaTea 阿里山玫瑰紅茶 報告號碼 FA/2017/61813
農藥檢驗:2015年6月29日 SGS 多重農藥殘留368項(台灣、日本規格) CooNaTea 阿里山玫瑰紅茶 報告號碼 FA/2015/61833
農藥檢驗:2013年6月20日 SGS 多重農藥殘留368項(台灣、歐盟規格) CooNaTea 阿里山玫瑰紅茶 報告號碼 FA/2013/62958
CooNaTea 有花青素的阿里山花茶,為求實用性(適應台灣高溫高濕環境)家庭號全數採用真空脫氧包裝。

●詳細規格:
●原物料:阿里山紅茶原片、台灣產食用玫瑰花瓣。
●內外袋:日本進口食品級包材三角立體茶包單包裝、外袋再充氮保鮮,透明看得見紅茶顆粒與花瓣。
●外包裝:彩盒外裝。
●內容量:2.5g X 6包 X 6盒 + 福義軒芝麻蛋捲1盒
●保存期:2年
●茶況:快速供貨。




型號: CNT-71566-601阿里山玫瑰花茶阿里山充氮茶包年節禮盒新產品

2019春節特惠限量供應

優惠價: NT$1,099
分類: 阿里山

流動性堪憂!美國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創記錄漲幅

綠藝術生活 - 三, 01/02/2019 - 21:05
流動性堪憂!美國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創記錄漲幅

華爾街見聞※來源:華爾街見聞2019/01/02 18:33

 

美國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創記錄漲幅。(圖:AFP)

2018 年歲末,美國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一些問題。

隔夜融資市場和公債市場都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出現了創紀錄的升幅,美債殖利率曲線則急劇倒掛。

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創紀錄漲幅

周一,也就是 2018 年最後一天,美國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出現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利率飆升,至 6.125%。

當日開盤,隔夜公債庫藏股利率的買價 / 賣價為 3.75%/4.00%,隨後不久,即美東時間上午 10 點左右,兩交易價格大舉跳升至 6.5%/5.75%,這比此前一個交易日收盤高出近 1.5%,是有記錄以來最大幅度的攀升。

6.125% 的收盤價是自 2001 年 1 月以來觀察到的最高隔夜庫藏股利率,較聯準會基金利率高出近 400 個基點。

這意味著市場流動性的緊張格局。確切地說,年末的市場流動性存在嚴重問題:儘管庫藏股利率在以往都會出現年末飆漲,但在過去十年中,卻從未出現一次如此之大的漲幅。

Curvature Securities 執行副總裁 Scott Skyrm 解釋稱:「現金從未流入,「他注意到,「資金壓力應該在 50 個基點左右。但這是 350 個基點。」

美國財政部加大公債供應已經推高短期利率和庫藏股利率。廣義一般擔保利率 BGCR 在 2018 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為 2.45%,持平於三方一般擔保利率 (TGCR)。TGCR 涵蓋第三方庫藏股數據,而 BGCR = TGCR + 一般抵押融資庫藏股利率(GCF repo)。

實際上,聯準會庫藏股操作的交易對手方 17 家銀行在上周五,也就是 2018 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確認完現金需求之後,本周一僅僅從聯準會隔夜逆庫藏股操作中獲得了 418 億美元,只比上一日多了 32.1 億美元,這是隔夜逆庫藏股利率(RRP)自 2013 年創設以來的最小一次季末現金使用量。

這表明,真正的問題在於:與其說銀行在用現金等價證券填充賬簿以滿足監管要求上出了問題,不如說他們突然陷入了困境,無法獲得現金。

庫藏股利率創紀錄的飆升令交易員們感到頭疼,就職於 Curvature Securities 的 Skyrm 警告說,市場參與者可能不得不開始為「如果庫藏股利率升一點點,未來它們將進一步走高」的假設情形而定價。

美債殖利率曲線急劇倒掛

年末流動性出現問題還體現在另一個奇怪的事情上:美債殖利率曲線急劇倒掛。

12 月 24 日紐約尾盤,一年期美債殖利率報 2.5811%,兩年期美債殖利率報 2.5593%,殖利率出現倒掛,為 2008 年 10 月以來首次。

上周五,52 周美債殖利率收於 2.5986%,高於 7 年期公債殖利率(2.5869%),這意味著 1 年期和 7 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也出現了倒掛現象。

上一次 1 年期和 7 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是在 2001 年早些時候,當時隔夜庫藏股利率就像本周一那樣出現了大幅飆升。

對此,美國金融部落格 Zerohedge 解釋稱,債券殖利率曲線之所以出現異常的倒掛,原因之一是債券市場對聯準會將採取什麼行動感到困惑。短端市場仍預期可能會有一次或多次升息,而長端市場對通貨緊縮、降息甚至最終重啟量化寬鬆的預期則越來越高。

分類: 商業網站

特斯拉里程碑:Q3在美銷量超越賓士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39
特斯拉里程碑:Q3在美銷量超越賓士

華爾街見聞※來源:華爾街見聞2018/10/12 16:37

 

特斯拉銷量大增。(圖:AFP)

近日,Aherton 研究公司的分析師 Jean Baptiste Su 發布報告稱,在第三季的美國市場,

特斯拉共發售了 69925 輛電動車(包括 Model X、Model S、Model 3 等車型),賓士品牌在美國的汽車銷量為 66542 輛(包括奔馳貨車)。

兩相對比,賓士已經被特斯拉超過。

賓士、寶馬、奧迪等均是全球汽車行業長期耕耘的知名品牌,隨著特斯拉銷量激增而來的,無疑是其行業地位的迅速攀升。

特斯拉已經成為全球電動車行業的標杆企業,過去電動豪華車的定位,使得特斯拉在汽車行業影響力不足。

不過,特斯拉旗下第三款電動車 Model3 的銷量正在改變一切。這款起售價為 3.5 萬美元

特斯拉目前為止售價最低的車型頗受消費者歡迎。

據專業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九月份特斯拉一共在美國銷售了 22250 輛 Model3,

遙居產品第一名。換言之,價格更加親民的 Model3 已經成為特斯拉的絕對主力產品。

美國汽車行業觀察人士 Jeremy Acevedo 表示,當特斯拉生產 Model X 和 Model S 時,

他們只是一個小眾廠商,對於傳統汽車製造商來說根本沒有威脅。但是隨著 Model 3 擴大量產,

特斯拉已經開始蠶食汽車企業的蛋糕。

特斯拉還在擴張自己的業務版圖,包括推進其在中國的生產計劃。

今日晨間,新浪援引報導稱特斯拉正為其上海工廠採購土地,以推動該公司在中國生產電動車的計劃。

知情人士向媒體表示,特斯拉是上海一塊拍賣土地唯一的競標者。該土地的拍賣價格約為 10 億元人民幣(1.45 億美元)。

燒錢、量產問題依然堪憂

2017 年底,有外媒報導稱,特斯拉每分鐘就要花費約 6500 美元

在 2017 年結束之際,特斯拉手握 34 億美元現金,未償債務共計 94 億美元

如果沒有額外的融資,這家成立 15 年的公司將面臨現金流斷裂的風險。

彭博社近期的報導稱,未來 13 個月內,在特斯拉 115 億美元的債務中,有超過 15 億美元債券需到期償付。

第一筆到來的是明年 3 月 1 日到期的 9.2 億美元規模可轉債,它設定的轉換股價為 360 美元

此外,無法徹底解決大規模量產問題也是特斯拉長期的尷尬,自 2012 年新車正式發布自首款新車投產後,

產能就一直是困擾特斯拉的最大問題。

分類: 商業網站

特斯拉推新款Model 3 定價4.5萬美元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32
特斯拉推新款Model 3 定價4.5萬美元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2018/10/19 11:20

 

(圖:AFP)

相關個股

特斯拉汽車US-TSLA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於週四 (18 日) 在官網上推出了一款售價 45,000 美元的 Model 3 中型版。

隨著美國針對重型設備實施減稅政策,這款新車的價位可望更低。

特斯拉終於推出了一款價格較低的 Model 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週四 (18 日) 在推特上宣布,

該公司已經推出並開始接收低成本且中型版本車款的訂單。價格定在 45,000 美元。但對於加州地區的民眾,在獲得聯邦和州退稅後,價格可望下降至 35,000 美元

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將推出中型 Model 3 (圖: 馬斯克 twitter)

新款中型 Model 3 為後輪驅動型電動車,配有中型電池,一個電池組充電後可行駛 260 英里。

與價格較為昂貴的 Model 3 相比,行駛距離少了 50 英里。

馬斯克表示,在特斯拉網站上已建立了一個新的網頁來接受價格較低的 Model 3 的訂單。

客戶可以選擇的 Model 3 有三種版本: 頂級版、長程電池版、新的中型版。

根據該網站的說法,新版本的交貨期為 6 到 10 週,如果他們在年底前交貨,那麼客戶有資格獲得目前 7,500 美元的美國稅收抵免。

從明年 1 月起,特斯拉汽車的稅收抵免將減少一半。

雖然特斯拉曾經承諾 Model 3 的基本版價格為 35,000 美元,但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只生產了價格高達 49,000 美元的版本。

特斯拉表示今年不會生產 Model 3 的基本版。

推出 Model 3 的中等價格版本似乎是一種戰略,可以吸引那些一直在等待低價版本的買家。

目前尚不清楚 Model 3 預定出貨的 400,000 多個輛電動車中有多少會是基本版的。

分類: 商業網站

瑞信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已超越日本躍居第2名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25
瑞信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已超越日本躍居第2名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8/10/19 11:30

 

(圖:AFP)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最新的《2018 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美國的家庭財富仍持續增長,

但中國已取代日本,在世界財富等級中排名第二。

報告指出,截至 2018 年年中的一年內,全球財富總值增長 14 兆美元,達到 317 兆美元,增幅約為 4.6%。

儘管這個成長率較去年減緩,仍高於自 2008 年以來的平均水準。

報告指出,自 2008 年以來,美國每個成年人的總財富和財富每年都在增長,即使 2014 年和 2015 年,

全球財富減損,也未改變美國財富成長趨勢。

不過,報告作者認為,美國不間斷的財富增長可能會結束。幸運的是,跡象表明,財富不平等情況稍有減弱。

今年財富報告的另一個重點是中國崛起為第二位。

報告指出,中國財富成長,2009 年在超高淨值個人數量,2011 年在總財富,2014 年在百萬富翁人數上,

逐步超過日本。不過,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年中,中國成年人的人均財富為 4.781 萬美元

仍遠低於日本的 22.724 萬美元。以中位數看,中國的 1.633 萬美元也低於日本的 10.386 萬美元

報告作者指出,全球財富的總體趨勢,是家庭財富增加,各個地區也都在成長,包括中國成為總財富第二名。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財富仍然不平等,財富最低的一半成年人,所擁有的不及總財富的 1%,而最有錢的 10% 富豪,

則擁有全球財富的 85%,其中,財富擁有最多的 1%,就囊括全球 47% 的財富。

分類: 商業網站

瑞信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已超越日本躍居第2名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25
瑞信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已超越日本躍居第2名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8/10/19 11:30

 

(圖:AFP)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最新的《2018 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美國的家庭財富仍持續增長,

但中國已取代日本,在世界財富等級中排名第二。

報告指出,截至 2018 年年中的一年內,全球財富總值增長 14 兆美元,達到 317 兆美元,增幅約為 4.6%。

儘管這個成長率較去年減緩,仍高於自 2008 年以來的平均水準。

報告指出,自 2008 年以來,美國每個成年人的總財富和財富每年都在增長,即使 2014 年和 2015 年,

全球財富減損,也未改變美國財富成長趨勢。

不過,報告作者認為,美國不間斷的財富增長可能會結束。幸運的是,跡象表明,財富不平等情況稍有減弱。

今年財富報告的另一個重點是中國崛起為第二位。

報告指出,中國財富成長,2009 年在超高淨值個人數量,2011 年在總財富,2014 年在百萬富翁人數上,

逐步超過日本。不過,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年中,中國成年人的人均財富為 4.781 萬美元

仍遠低於日本的 22.724 萬美元。以中位數看,中國的 1.633 萬美元也低於日本的 10.386 萬美元

報告作者指出,全球財富的總體趨勢,是家庭財富增加,各個地區也都在成長,包括中國成為總財富第二名。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財富仍然不平等,財富最低的一半成年人,所擁有的不及總財富的 1%,而最有錢的 10% 富豪,

則擁有全球財富的 85%,其中,財富擁有最多的 1%,就囊括全球 47% 的財富。

分類: 商業網站

〈人物側寫〉上海商銀董座榮鴻慶 見證兩岸三地金融發展史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21
〈人物側寫〉上海商銀董座榮鴻慶 見證兩岸三地金融發展史

鉅亨網記者陳慧菱 台北2018/10/19 12:02

 

上海商銀榮鴻慶從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手中接下「金融奉獻獎」肯定。(圖:上海商銀提供)

相關個股

上海商銀

36.9+14.24%

高齡 96 歲的上海商銀 (5876-TW) 董事長榮鴻慶,見證了兩岸三地金融發展史,

更率先帶領台商敲開在對岸的金融大門,榮鴻慶在金融業內貢獻半個世紀,

今年從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手中接下「金融奉獻獎」肯定,今 (19) 日更帶領著百年老字號的上海商銀隆重上市,

創了 15 年以來最大規模市值的上市案。

上海商銀 1915 年創立於上海,創辦人陳光甫為上海資深銀行家,榮家於 1920 年入股,

事業版圖從紡織、麵粉跨足金融業,1949 年國共內戰後,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

榮鴻慶在上海商銀擔任董事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可說是台灣最資深的銀行家,1965 年在台灣復業的上海商銀,

初期作風保守,一直到 1983 年榮鴻慶擔任副董事長後才開始改變上海商銀的經營作風轉為積極穩健,

在國內廣設分行,擴大經營規模,購置新總行大樓,奠定更紮實穩固的營運根基。

1991 年榮鴻慶擔任董事長,更帶領該行邁向新里程碑,從他開始上海商銀才開始在台灣廣設分行,

除持續於都會區增設分行,也配合政府政策前往金融服務欠缺地區設立分行,到偏鄉設點落實普惠金融。

1923 年出生的榮鴻慶,生肖屬豬,因此特別喜愛蒐集與豬有關的收藏品,上海商銀為求年輕化,

2006 年時推出的吉祥物,就是可愛的粉紅豬 pukii。

上海商銀除了在國內穩紮穩打,在榮鴻慶的運籌帷幄下,也布局亞太,設立了三家海外分行及三家海外辦事處。

尤其榮鴻慶可說是見證了兩岸三地金融發展史,率先帶領台商敲開在對岸的金融大門,

在他引領下的百年老字號上海商銀,透過交叉持股的優勢為員工、股東和客戶創造三贏。

所謂「交叉持股」,就是上海商銀以特殊的控制股東身份,持股香港子行 57.6% 股份,

香港子行則持有中國大陸的上海銀行 3% 股份,此種絕無僅有的「滬港台金三角」的相互交叉持股關係,

為上海商銀建構獨樹一幟的獲利模式,也因此,該行有 50% 以上的年度獲利皆為海外據點貢獻,這也羨煞國內銀行業。

最近中央銀行公布上半年本國銀行的平均員工獲利貢獻統計,上海商銀名列第一,其每年配發的股利也有不錯的報酬率,

之前連續 8 年配發現金股利 1.5 元,今年更因為「法定盈餘公積超過資本額」,成為有史以來,

市場第一家突破現金股利發放魔咒上限的銀行,配發出 1.8 元現金股利。

不但獲利佳、配息傲人,上海商銀今天的股票上市掛牌,也是榮鴻慶一手所推動,將上海商銀推上新的里程碑。

此外,榮鴻慶也非常照顧員工福利,已連續 9 年都為員工加薪,上海商銀堪為幸福企業。

分類: 商業網站

末日博士Kaufman:債務激增和企業「大到不能倒」 正帶來更高風險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09
末日博士Kaufman:債務激增和企業「大到不能倒」 正帶來更高風險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2018/10/19 13:42

 

(圖:AFP)

被譽為「末日博士」的華爾街資深分析師考夫曼 (Henry Kaufman) 在週三 (17 日) 晚間的演講表示,

在金融危機之後,由於鼓勵更多的債務和超大型企業的集中增加,事實上可能為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更高的風險。

Kaufman 重申了先前的評論,他認為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刺激了債務激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於投機目的,

最終導致信貸數量激增,質量卻下降。

Kaufman 認為,與其他產業一樣,全球化和科技也改變了金融市場,

尤其是監管的放寬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世界的結構,在過去,

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與政府設定的利率上限壁壘分明,但如今監管力道並不足以平衡企業家精神和信託責任。

更重要的是,Kaufman 表示,主導市場、投資銀行業務和資金管理的金融巨頭企業集中度是最大的威脅,

且這些企業「大到不能倒」,但在貨幣寬鬆期間可以自由發展。而在財政壓力期間,

負擔則落在較小的機構上,導致更加集中。

Kaufman 也認為,聯準會 (Fed) 正鼓勵投機性債務的累積。

通過貨幣調節,Fed 縮減高質量和低質量債券之間的利差來鼓勵企業槓桿。

隨著公司借入以增加股息、回購股票或進行併購,投資級債券發行已轉移到低質量範圍,

甚至因為有高額利潤可圖,華爾街也渴望他們的客戶做這樣的交易。

信貸質量惡化、財務集中度高、和「難以捉摸」的市場性,皆強化了 Fed 在市場功能失調時作為最後借款人的角色與功能,這導致 Fed「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貪圖金融市場,害怕金融市場潰堤」Kaufman 表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和經濟更加依賴於中央銀行的流動性。Kaufman 認為,這些問題需要一種新的經濟思維方式,並表明自由市場經濟應優於重商主義,能為經濟市場帶來更多優勢。

分類: 商業網站

分析師:美股開始計算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牛市或將近終點

綠藝術生活 - 週五, 10/19/2018 - 14:05
分析師:美股開始計算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牛市或將近終點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2018/10/19 14:00

 

分析師:美股開始算計經濟衰退可能性 牛市或將近終點 (圖:AFP)

在經濟持續強勢,美股邁向史上最長牛市情形下,本月美股陸續出現激烈震盪,

部分分析師開始對股市的未來提出警告,暗喻牛市可能已近終點,經濟衰退在即。

Cannacord Genuity 的 Tony Dwyer 表示,儘管經濟指標強勁,但隨著最近美股的拋售,

市場已「開始不適當地開始算計經濟衰退」。

Dwyer 18 日表示,股市下跌應該是可預期的,因為近期出現「史上低度波動」和「史上高度自滿」兩種現象。

被稱為華爾街最大多頭分析師之一的 Dwyer 承認,近期下跌的部分原因是「過度看漲」。

然而,他表示,他並沒有因為股市重挫而受阻。

Dwyer 並表示,他正在觀察波動率以判定股市場何時會走出衰退,

「當你重置資產甚至跌破低點時,你會希望 VIX 不會回到 28。」

Stuart Frankel 機構銷售總監 Steve Grasso 週四 (18 日) 亦異口同聲地表示,

一直領漲股市的成長型股票開始下跌,不是一個好兆頭。

他說,如果成長型股票繼續下跌,「牛市大概就到此為止了。」

美股週四 (18 日) 下跌,加劇 10 月以來的跌勢。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 500 指數均下跌超過 4%,

而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超過 7%。傳統上高成長的科技股受創最深。

American Century Investments 多資產策略首席投資長 Rich Weiss 表示,這可能是經濟復甦的終結,

「所有經典跡象全都顯現:企業獲利減速、經濟成長放緩,短期利率曲線和長期利率上升,

以及這波牛市過度聚焦在特定產業和特定股票。」

他說,「現金為王確實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即使不在今年,肯定是明年。」

事實上,Weiss 更擔心科技類股對這波牛市的巨大影響力,「這種經濟復甦方式在美國過度窄化。」

「當你將視野移到科技產業之外,真的是屍橫遍野,這對我們的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標準普爾 500 指數走勢

分類: 商業網站

AI 兵家必爭之地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10/06/2018 - 19:13

人工智慧(AI)發展至今,軟硬體逐漸成熟,應用場域也日益廣泛。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走入生活,如智能家電、車控系統、家中監控裝置等實體物品,只要裝上感測器就能與終端聯結,透過網路傳輸資料與遙控。同時,各行各業包含金融、製造、服務業甚至生技醫療等,在各個應用場域所產生的巨量數據,其形成的處理分析問題,也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向前邁進。

行動網路時代造就中國及美國科技業的七大巨頭崛起: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騰訊(Tencent)、百度(Baidu)和阿里巴巴(Alibaba),他們不僅掌握了大數據和相關技術,也網羅了全球最頂尖的科技人才。人工智慧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而是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AI趨勢崛起,越來越多資料儲存在雲端,除了硬體設備十分吃重之外,但本質上也與軟體服務息息相關,更是企業獲利的關鍵。鉅亨網曾在之前系列專題報導:《AI大浪來襲,台灣將站在浪頭或死在沙灘上》《AI將革誰的命?這些產業不改變就等著凋零》《全球最便宜的AI概念股在台灣》中,提到全球市場競合趨勢下的台灣優勢,本篇則要從軟體角度,剖析產業的發展與投資機會。

併購界傳說:博通併CA 葫蘆裡賣什麼藥?

7月11日,博通(Broadcom;AVGO-US)宣佈與CA達成收購協議,將以全現金總價189億美元(約5788億台幣)買下CA這家老牌軟體公司,其中180億美元將以債務融資,其餘由現金支出。該交易預計於今年第4季完成。

這是晶片大廠博通繼收購高通的計畫失敗收場後,又一大手筆收購的「傑作」。

博通嗅到產業未來趨勢方向?

巨額併購案通常代表產業方向,有可能是「未來趨勢」的開端。就像2015至2016年,半導體併購不斷,後來確認是AI趨勢一般。

博通是指標性併購王,顯示「軟體+硬體」的跨界更重要了,而這次的併購不僅跨界,更是不借巨額融資也要達成。雖然,目前還很難猜測博通未來怎麼規劃,但「軟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件事,一定會愈來愈重要。

博通併購CA的啟示

CA是老牌軟體公司,以提供銀行等大型機構的主機軟體起家,目前已將大部分業務移往雲端以維持競爭力。主要提供中大型企業IT基礎架構的開發、管理及安全產品,它的大型主機及Unix企業平台軟體在大型企業界擁有相當市佔,也為CA帶來穩定的收入和自由現金流。

由於CA過去有龐大安裝用戶數,在高度成長而分散的基礎架構軟體市場,地位相當獨特。另一方面,旗下產品也是重要的軟體,CA產品是締造全球最頂尖基礎架構技術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建構元素,而其大型主機及企業級軟體產品線有助於強化博通的技術陣容。也難怪博通這次斥資近兩百億美元買下CA,就是看中其獨特地位和重要軟體。

雖然,博通在併購CA後的策略還要觀察,但市場上普遍認為,這將有助全球軟體產業的發展與推進。

雲端運算很遙遠?其實你我每天都在使用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聽起來虛無飄渺,其實指的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網路運算(Internet Computing)」。只要使用者能透過網路、由用戶端登入遠端伺服器進行操作,就可以稱為雲端運算。

舉例來說,在企業方面(to B)的應用,通用型有客戶關係管理(CRM)、企業流程控管(ERP)等數據分析,垂直型則有醫療、金融和教育等。對消費者(to C)的應用範圍就更廣泛,包括影視串流Netflix和愛奇藝、音樂串流Spotify、個人雲端資料儲存Dropbox等,都是雲端運算使用的好例子。

亞馬遜近年來強推的AWS (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服務平台,訴求無論是執行與數百萬名行動使用者共享照片的應用程式,還是為業務的關鍵營運提供支援,雲端服務平台都可讓使用者快速存取靈活且成本低廉的IT資源。

雲端運算 省下硬體資金 只需為用量付費

雲端運算提供一種簡單的方式,透過網際網路存取伺服器、儲存、資料庫和各種應用程式服務。例如亞馬遜AWS擁有並負責維護這些應用程式服務所需的網路連線硬體,而使用者只需要透過 Web 應用程式就可以佈建和使用所需的資源。

透過雲端服務,企業行號無須預先在硬體投資巨額資金,然後花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維護和管理這些硬體。反之,可透過精準佈建所需的適當類型和規模的運算資源,為新點子提供助力,或者協助運作該公司IT部門。企業可以藉助雲端運算即時存取所需的無限資源,且只需要為使用量付費。

雲端服務 三種層次

當人們對於資訊科技的依賴日益增加,資訊科技自然會朝向公共服務的型式發展,而這就是雲端運算的終極目標。因此,雲端運算技術就更顯得重要,也衍生出雲端服務的三種層次,分別稱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IaaS包含基本的雲端IT建構區塊,且通常能提供聯網功能、電腦(可以是虛擬的,或是專屬的硬體)及資料儲存空間的存取。IaaS即服務為使用者提供IT資源的最大彈性和最高層級管理控制,與目前許多IT部門和開發人員熟悉的現有IT資源最類似。舉例來說,若是在幾年前,想在辦公室或者公司的網站上運行一些企業應用程式,就需要先去買伺服器,或者別的昂貴硬體來控制本地應用,才能讓公司的業務正常運作。但現在可以租用IaaS公司提供的伺服器、儲存空間和網絡硬體。這樣一來,便大幅節省了維護成本和辦公空間。
  • 平台即服務(PaaS):PaaS可讓組織無須管理基礎設施(通常是硬體和作業系統),並讓使用者能專注於應用程式的部署和管理。公司IT人員不需要擔心執行應用程式時的資源採購、容量規劃、軟體維護、修補,或任何其他無差別的繁重工作。
  • 軟體即服務(SaaS):SaaS可提供使用者由服務供應商執行和管理的完整產品。在大部分情況下,一般所說的「軟體即服務」,指的是最終使用者應用程式。有了SaaS產品,企業行號就不需要考慮如何維護服務或如何管理基礎設施;只需要思考如何運用該特定軟體。最常見的SaaS應用程式範例就是網路電子郵件,可以在該應用程式收發電子郵件,而不需管理電子郵件產品中額外的功能,或維護執行電子郵件程式的伺服器和作業系統。
訂閱模式 SaaS創造現金流

雲端運算改變了企業做生意的方式,從賣產品變成賣服務。而軟體服務,就是投資AI趨勢的應用源頭,SaaS正逐漸受到重視!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有使用SaaS雲服務的經驗,像是我們平時使用的蘋果手機雲端備份服務,或是訂閱制串流音樂服務、個人雲端硬碟等,甚至微軟Office 365和Adobe等應用軟體,也開始轉向訂閱制。

不過,SaaS的商業模式,目前仍正處於搶市占的階段。損益表無法反映每個客戶的終身價值,雖然SaaS實際上是賺錢的,但財報看起來卻不見得是如此,因為目前SaaS公司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放在行銷業務。

還記得「台灣流通業教父」之稱的全聯前總裁徐重仁之子徐安昇擔任資廚(iCHEF)共同創辦人嗎?iCHEF專為小餐廳打造的POS(端點銷售)系統,以iPad為載具,讓餐廳可以透過其點餐和結帳,5年來累積2千多名餐廳主客戶。

網路意見領袖林思吾曾評論,iCHEF的獲利模式,其實就是SaaS經典現金流模型。SaaS的收費模式並非買斷而是月租,餐廳月付不到兩千元的系統服務費,以此取代高額的一次性支出,隨著訂閱期成長也增加利潤收益。iCHEF前期看起來是做越多虧越多,但是長期以來建立了穩定的現金流,正是現在最新SaaS的獲利模式。

其中,雲端運算以美國為主要發展地區,中國則是成長最快。據調研機構Gartner報告指出,未來5至7年,雲端服務仍將強勁發展,預估至2020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將來到4114億美元。

AI投資軟硬通吃 台灣競爭力在哪裡?

AI發展至今,軟硬體逐漸成熟,包括晶片、網路、大數據、雲端計算、演算法等各項條件都漸趨完備。物聯網開始在生活中實現,智能家電、車控系統、家中監控裝置等,是人工智慧與硬體結合的最好例證。

不過,人工智慧本質上也與軟體服務息息相關,軟體、硬體缺一不可,是因為若沒有資料與大數據,人工智慧也就無用武之地。

雖說「軟體服務」,是由看不見實體的「軟體」與沒有實體的「服務」所組成,但我們可以觀察到,軟體服務已開始讓企業獲利轉型。而企業獲利後,為擴大競爭優勢,將不斷投入資本支出,同時創建生態系,鞏固強者恆強的地位。

台灣的軟體產業競爭力在哪裡?

玉山金控科技長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認為,台灣在軟體界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除了缺乏第一手技術的人才,更缺乏真正的技術分享論壇。在他看來,現有的多半是代理商賣產品,台灣也缺乏像矽谷那樣技術分享的文化,不過在台灣資料科學年會連續辦了四屆之後,風氣似乎有慢慢地被帶起來。

陳昇瑋認為,台灣仍缺乏對軟體業的重視。想要培養AI人才、打造AI的應用,不僅僅只是建立模型的問題而已,還牽扯到資料/數據如何取得和處理。除了必須會制定要解決的問題(問對問題、建立正確模型),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若對AI沒有正確認知,可能做錯了也不知道,可見軟體與硬體的重要性同樣重要。

雲端改變做生意的方式

為什麼連陳昇瑋都對軟體界的發展這麼有感?因為雲端已經改變現在做生意的方式了。過去是賣PC、NB和手機這些產品,現在是賣AI+ IT的服務。聽起來很抽象,想像一下賣產品的公司,財報要看終端銷售數字,還有殺手產品帶來驅動成長力;而賣服務則完全不同,沒有殺手產品,成長來源從「產品銷售」轉向「大廠投資」!驅動力來自於成為提供服務的廠商,然後再增加資本支出,加速擴張取得市佔優勢。

黑洞公司的資本支出 都用在軟實力

全球7大科技巨頭,被李開復稱為資料只會進去、不會分享的「AI七大黑洞公司」,它們在2018年第3季的法說會中,至少有5家都特別提到資本支出的利用,主要皆是投入資料中心延伸的運算力。

  • Google:投入資料中心相關的硬體與基礎設施,目標增加「雲端運算力」。其中包括搜索、廣告、Youtube、雲計算等,都要增加額外運算量,而機器學習也將是Google集團的企業核心。
  • 微軟:主要投入Data Center,因為有越來越多數據要上雲處理。其中第三季的資本支出41億中,有40億美元投入Data Center。
  • 亞馬遜:Data Center營運更有效率,使得資本支出投入減少。目前使用量成長大於收入成長。
  • Facebook:雖然獲利減少,但持續大幅投入資本支出。主要投入在Data Center伺服務、網路及AI/AR/VR等核心產品開發。2019年總支出成長將超過收入成長。
  • 阿里巴巴:主要投入在新零售、雲端、支付與區塊鍊等基礎建設,第3季資本支出年增率高達200%,但全年資本支出預估較前期下降。

在搶市佔的過程中,來不及追上的企業,恐將慢慢被淘汰。因為在過程中,產業差異逐漸擴大,強者將更受惠,市場資金也往強者集中;相對的,弱者可能出現投放資本支出卻無法得到更多獲利。因此,在有自由現金流及獲利的前提下,廠商更積極投放資本支出是必要戰略。

不過統一證券自營部資深投資經理邱怡婷指出,也需小心資本支出是否會造成企業獲利衰減,進一步影響到未來投放的情況。

中國企業資本支出明顯較上季預估值減少,這是一個警訊。法人擔心,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獲利與資本支出全年預估值同步往下滑落,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資金集中效益下 出現轉折就要小心

邱怡婷表示,觀察過去網路革命時,最終資金多半集中到少數受惠公司,投資人若想要在這波AI革命中找到投資標的,不妨將重點放在最受惠公司。畢竟強者恆強,加上資金集中效益是最可能發生的,這邊她也特別列出少數軟體及相關公司,包括亞馬遜(AMZN-US)、微軟(MSFT-US)、輝達(NVDA-US)、台積電(2330-TW)。

就像在半導體業,能做出7奈米,同時能有最高運算能力晶片的公司,在業界幾乎是屈指可數,軟體方面亦是如此,各公司獲利差異明顯擴大,實力高下立判。其次,市場買單的話,不但資金多半往勝者集中,漲幅也集中在少數取得未來完全競爭優勢的龍頭。

不過,邱怡婷提醒,回歸AI正向循環的劇本,關鍵仍是「企業獲利」,因此,一 但廠商獲利有轉折,就將是趨勢轉折的開始。也許下季財報就可見到AI延伸的主題公司出現「反轉點」,屆時,優勝劣敗的情況將會更顯著。法人提醒,投資人須謹記選擇強勢公司,出現轉折的廠商少碰,同時搭配避險標的。

亞馬遜(AMZN-US)、Facebook(FB-US)、阿里巴巴 (BABA-US)股價走勢圖

掌握AI趨勢 主要指標股

若要觀察全球軟體科技具有指標性的個股或ETF,美國以iShares北美軟體科技ETF(IGV)為代表,今年以來漲幅居前,漲幅約為20%。而除了前面提過的7大黑洞外,港股的金蝶(0268-HK)也值得關注,其在中國SaaS ERP中市占18%位居第一,受惠於中國企業轉至阿里雲,從2017年雲服務營收年增率66%可見一斑。

日本互聯網相關類股也不遜色,包括MonotaRO株式會社(3064-JP)、Start Today株式會社(3092-JP)、Infomart株式會社(2492-JP)、Cyber Agent株式會社(4751-JP)、Kakaku.com株式會社(2371-JP)等。

分類: 商業網站

巴菲特也愛的ETF~搞懂六件事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10/06/2018 - 19:05

ETF屬於被動追蹤指數表現,擁有多空靈活操作特色,不需要每天盯盤選股,管理費用也越來越低,金融海嘯之後成為火熱的投資工具,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幾度公開讚揚。本次專題帶讀者了解兩岸三地ETF發展的歷程與特色,以及如何運用ETF做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讓你「懶人也能聰明賺」。

ETF成顯學!中港台三地特色大不同

25年前,全球第一檔ETF於美國紐約證交所掛牌,是由道富資產管理所發行的SPDR,追蹤美國S&P500指數,開啓全球指數化投資序幕。6年後的1999年,亞洲第一檔ETF香港盈富基金於港交所掛牌。

2000年開始,ETF的類型更加多元化,第一檔以房地產為標的的「REITs ETF」面世,接著2002年以公債為標的的「美國公債ETF」,讓ETF跨足固定收益領域;2004年全球首檔黃金ETF、及隔年匯率ETF的出現,讓ETF標的從股票型跨足債券、匯率。

隨後綠能環保、生技醫療,和貴金屬等等,整體ETF市場更加完整,投資人可依個人風險及預期報酬,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在資產配置上更符合個人的理財需求。

反向ETF 發揮避險功能

無論是股票型、債券型、大宗商品或是匯率型的ETF,仍屬傳統型的ETF,全球首檔「反向ETF」,2005年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交易所掛牌,美國於2006年才跟進,推出一系列的反向和槓桿型ETF。

反向型ETF在2008年發揮了避險的功能,當年次貸風暴發生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頒布嚴厲放空禁令,市場做空工具匱乏之下,反向ETF不受放空禁令影響,提供投資人發揮避險的功能。

境外ETF爆紅 成交易主流

台灣的第一檔ETF則在2003年發行,是亞洲第5個ETF發行國家,但十年期間侷限於傳統股票型ETF,2006年至2008年大多以產業及主題ETF掛牌上市,2009年正式跨入境外ETF,以連結基金方式募集A股相關ETF,2011年發行以QFII直接架構追蹤中國上海A股指數的ETF。

繼2009年韓國及2012年日本發行槓桿和反向ETF之後,2014年才有槓桿反向型ETF,同年隨即發行全球第一檔中國A股反向ETF,是大中華獨有的首創產品。2015年以後再推出原油、黃金槓桿反向相關ETF,近年境外ETF成長快速,以成交值比較,境外ETF已成為交易主流。

中國:數量超越港台,細分產業是特色

全球ETF規模近十年成長超過5倍,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當年度規模雖然縮減,但ETF的數量卻是成長的。目前全球ETF以地區分,美國規模最大,歐洲次之,再來則是亞太地區,其中大中華地區兩岸三地成長快速。

成長快速 仍缺槓桿反向型

中國於2005年發行第一檔追蹤上證50指數的ETF,是兩岸三地最晚發行ETF的市場,到2009年年底也不過7檔的ETF,自2010年以後卻有較快的進展,以數量來看雖然已有181只ETF,但至今仍缺乏槓桿反向型的ETF。

連結境外指數的ETF方面,2013年有納指ETF,2014年有標普500及德國30ETF,2015年有恆指ETF發行,境外ETF也僅有上述少數幾支ETF,中國ETF的特色在於,除了債券和指數型ETF之外,細分產業別的ETF相當多元,比如軍工、有色金屬、銀行、證券、環保、醫藥、TMT、房地產、信息、能源、消費、民企、央企。

香港:發展最早,需求卻相對低迷

亞洲第一檔ETF盈富ETF於1999年香港上市,根據股交所7月份資料,目前有132只ETF在港交所上市,連結相關市場以中國內地A股29只最多,亞太區股票26只,香港股票17只,其他股票21只,還有固定收益及貨幣9只,大宗商品6只,以及24只反向或槓桿產品。

雖然香港ETF市場已有超過19年歷史,統計至7月底ETF市值為3270億港元,占港股市值約1%,1月至8月ETF成交量占港股成交量3.89%,從成交量來看,至今投資ETF未算普及,而且每日成交量集中在前10只ETF,由於需求低迷,過去曾有部分資產管理公司的ETF產品退市。

台灣:高殖利率、季配息最受寵愛

台灣發展ETF不算早,2003年才有第一只ETF,直到2014年才有第一只反向槓桿ETF,但近年無論是規模或是產品多樣性,都有顯著的成長,統計2018年8月底,台灣證交所ETF總資產規模為5,100億台幣,約占台股市值1.5%,ETF成交量約占台股日均成交量的5.6%。

2011年以前ETF成交量占台股成交量還不到1%,在2011年中國ETF上市後,ETF成交量占比快速突破1%,2014年槓桿和反向ETF發行後,在2016年ETF成交量占比曾達10%,可見得產品多元化,及短線避險需求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也讓台灣ETF的發展更加完整及快速。另外,台股吸引外資的誘因之一,是較高的殖利率,值得投資人留意。

除此以外,據櫃買中心表示,上櫃債券ETF規模已由年初352億元台幣,成長到1,786億元台幣,超越韓國成為亞洲第一,配息頻率方面,已有許多採取「季配」設計的海外債券ETF,吸引有配息需求的投資者。

搞懂6件事 你也能「佛系理財」

據統計,目前全球ETF規模達5兆美元,而全球股票市場市值68兆美元,全球ETF規模約占全球股市市值約7.35%,美國穩居龍頭地位,ETF資產規模占全球7成以上,其次為歐洲,在美國ETF交易量已占2成的股市交易量,對行情的影響具舉足輕重地位,更因為ETF被動式管理的特性,ETF規模的增減,對指數有助漲助跌的效果。

種類多元 滿足各種投資需求

ETF發展至今,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元,除了反向槓桿型,還有透過多因子策略,改變指數組合權重的SmartBeta主動式ETF,增加暴險與報酬的多元性,在資產配置上更容易符合投資人的需求,加上ETF的管理費較主動式管理的基金低,吸引越來越多的機構法人以ETF為資產配置的工具,尤其保險公司已是ETF主要的投資者。

ETF是什麼?6要點一把抓

管理費:ETF因日常運作、指數結構調整等費用而產生管理費,每只ETF管理費不同,管理費每年都收,從淨值裡直接扣除,作為長期投資的ETF,管理費的差距,長期下來對投資獲利總額差異不小,舉例來說,假設每年投資10萬元,每年報酬率6%,在不同管理費0.2%和0.8%之下,10年後獲利相差48,553之多,投資人選擇同類型的ETF時,可多比較總管理費。

規模、流動性:ETF種類雖多,並不是每只ETF都具有規模,交易量也不大。觀察中港台ETF,大致符合二八法則,百分之八十的成交量,集中在前二十大規模的ETF,許多ETF非常冷門,每日成交量極低,買賣差價較大,或形成折價,例如許多中國細分產業ETF日均成交量不高,投資人在考慮ETF的報酬率時,應同時考慮ETF的流動性。

追蹤指數標的:每只ETF發行都有詳細的說明,比如追縱指數名稱或是標的,單單以ETF名稱來判斷,有可能所投資的ETF,並非投資人實際想要的標的。比如名為黃金ETF,為什麼黃金現貨漲跌,可能與這只黃金ETF的表現並不一致,因為如果某一只黃金ETF,是以追縱黃金開採相關的股票,不是追縱黃金現貨,當然淨值表現會有落差。

又比如AI powered Equity ETF追蹤的標的又是如何?是AI人工智慧的股票嗎?其實是以AI人工智慧作為選股輔助的ETF,並不是一只追蹤AI產業相關的ETF;又如追蹤中國的ETF名稱,常有簡稱中國50ETF,但追蹤的標的可能是上證50指數,或是富時中國A50指數,前者是以上交所前50大個股編列指數,後者是以上交所及深交所前50大個股編列指數,組成成份還是有所差異。

反向及槓桿只適合短線:槓桿型與反向型的ETF追求的是,短線的報酬或是避險,因需複製反向和槓桿的效果,如果行情區間振盤整理,交易成本的產生,會使淨值持續減少,投資人必需瞭解反向及槓桿型ETF只適合短線投資。

ETF不是24小時交易:開放式基金的交易一天只有一次,ETF在交易所交易,只要在交易所交易時間內,均可以交易,但並非24小時交易,如果是連結國外標的ETF,必需留意國際行情與時差的問題。

追蹤誤差:投資ETF的目的,在於扣除費用及開支之前與所追蹤指數的投報率非常接近,複製所追蹤指數的方式有完全複製法、最佳化複製法及合成複製法,各有優缺點,如果是投資國外的指數,可能還有滙率的價差,投資人可以從追蹤誤差的數據,來判斷淨值與指數間存在的誤差大小。

全球ETF規模不斷擴大 留意「羊群效應」

全球ETF規模十年來成長6倍,近3年更是快速成長一倍,也許有人認為ETF規模的成長,是拜全球股市十年大多頭所賜,但以今年步入空頭市場的中國來看,截至8月14日,中國股票型ETF總份額為1316億份,比年初增長405億份,增幅高達44%。

如果排除今年新成立的14檔股票ETF份額,存量股票ETF總份額也高達1238億份,比年初增長327億份,增幅為36%。從去年年報資料來看,122只具有可比資料的股票型ETF機構投資者占比平均為63%,其中57檔股票型ETF中機構占比高達80%以上。

貼近指數、低管理費 資產配置好工具

ETF低管理費、貼近指數的特性,無論在空頭或多頭市場,已是機構法人資產配置上很重要的投資工具,觀察過去ETF發展趨勢,全球ETF規模已越來越大,預期未來幾年即可突破10兆美元的資產規模,管理費率也會越來越低,不但可成為機構法人投資工具的首選,也值得自然人學習複製。

然而,隨著ETF規模的擴大,對市場的衝擊也不是沒有隱憂,ETF被動式管理的特性,以及量化交易日益盛行,未來市場若遇突發利空襲擊,觸及被動式及量化基金的賣出訊號,缺乏主動式管理基金的逢低買進,市場間突然失去接手買盤,可能形成另一個金融危機。

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在去年9月的理監事會,就曾針對國人投資ETF示警,認為ETF對金融市場影響愈來愈大,過去ETF的分散風險目的正在減少,反而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然而投資都有風險,投資人只要評估個人理財目標,依風險承受度做好資產配置,選擇適合個人的投資工具,即可度過市場異常的波動,獲取相對應的報酬,達到個人的理財目標。

 
分類: 商業網站

〈觀察〉AOI設備業嗅出商機 擴張版圖前進半導體領域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10/06/2018 - 18:59
〈觀察〉AOI設備業嗅出商機 擴張版圖前進半導體領域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 台北2018/10/06 15:00

 

牧德科技董事長汪光夏。(鉅亨網記者張欽發攝)

去年以來, PCB 產業進入類載板 (SLP)、液晶基材 (LCP) 及捲對捲 (Roll to Roll) 等軟硬板新製程, 推動設備更新,加上生產線自動化需求力道加大驅動,讓 AOI 設備廠業績發光發熱,以目前 AOI 廠最新發展規劃, 則循市場趨勢切入半導體檢測應用,並垂直整合,進入更上游的光學組件生產。

其中,包括牧德 (3563-TW)、大量 (3167-TW)、由田 (3455-TW) 等大廠,其 AOI(自動光學檢測) 業務,

都加速投入資金開發半導體產業應用,多數更鎖定半導體檢測相關設備,以趕上中國大陸官方加速推動半導體自主生產的策略列車,

由田就已取得封測業 1.7 億元的設備訂單,牧德則有來自 COF(Chip On Film) 的設備。

事實上,這 2 年 PCB 廠設備採購及更新,去年是以兩岸台商 PCB 廠為主,今年則以大陸本土 PCB 廠為主,

設備廠對市場開發最大考量,在 PCB 廠採購潮高峰結束後,若無新廠或大規模新產能開出,

後續業績成長動能就須依靠其他高成長產業挹注,兩兆雙星產業半導體及面板設備,即成為 AOI 設備廠的開發重點。

PCB 股股王牧德就是近 2 年 PCB 廠加速設備升級的代表,營收連創新高,累計今年前 9 月營收為 22.67 億元,

年增 1.52 倍。牧德第 3 季營收 9.65 億元,再創單季新高,季增 31.11%,年增 1.6 倍;今年下半年在 PCB 軟板、

硬板 AOI 4.0 設備需求仍然強勁,半導體客戶也有重大突破,已攻下兩岸幾個重量級封測客戶,提供 COF(Chip On Film) 的設備。

在 PCB、半導體的 AOI 設備業務強勁成長之下,牧德也規劃垂直整合進入更上游的光學核心組件生產。

大量科技則以生產 PCB 成型、鑽孔設備為主,並為日商代工生產自動光學檢驗設備 (AOI),除將 AOI 生產技術應用本身製程設備,

也進一步介入半導體後段檢測設備,大量今年以 2000 多萬元,併購百勵創新相關團隊、產品專利、原物料,持續投入研發與業務,

搶攻 IC 封測的 X 光、紅外線及表面光學檢測的設備。

大量科技今年上半年營收 20.67 億元,已超過 2016 年全年營收,目前 PCB 設備占營收比重高達 9 成,

預計明年大量切入半導體設備後,比重將降低到 8 成水準。

分類: 商業網站

蘋果、亞馬遜駁斥「中國駭客晶片」報導 英國情報機構表示認同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10/06/2018 - 18:52
蘋果、亞馬遜駁斥「中國駭客晶片」報導 英國情報機構表示認同

鉅亨網編譯林信男 綜合外電報導2018/10/05 22:10

 

蘋果駁斥《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圖:AFP)

據《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包括蘋果、亞馬遜在內,共有近 30 家企業,遭中國駭客晶片攻擊;不過,

蘋果和亞馬遜,皆發表聲明,駁斥該報導;而專責收集電子情報的英國政府通訊總部 (GCHQ),

也認同蘋果與亞馬遜的說法。

彭博商業周刊引述美國政府消息人士說法,稱此駭客攻擊,是美國企業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供應鏈入侵事件」。

報導稱,匿名消息來源指出,中國把駭客晶片植入美超微電腦公司 (Super Micro Computer) 銷售的主機板,

藉此入侵伺服器;這些主機板,在中國工廠生產過程中,就被解放軍旗下的特務人員植入駭客晶片。

據傳,早在 2015 年,蘋果和亞馬遜就已發現駭客晶片,並向政府機構報告。

不過,蘋果與亞馬遜皆透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駁斥該報導。

蘋果聲明稱,「我們感到非常失望」,彭博的記者對於其消息來源可能提供錯誤資訊一事,並未抱持「開放態度」。

蘋果聲明指出,該報導可能是將錯誤消息,與 2016 年的伺服器受感染事件混淆。

根據 CNBC 報導,英國政府通訊總部今 (5) 日表示,現階段「沒有理由懷疑」蘋果和亞馬遜的評估結果

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強調,他們長期與資安研究者合作,歡迎掌握彭博報導相關情報者,與其聯繫。

分類: 商業網站

美股盤後─殖利率上升 道瓊收低180點 S&P 500創一個月最大單週跌幅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10/06/2018 - 18:48
美股盤後─殖利率上升 道瓊收低180點 S&P 500創一個月最大單週跌幅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2018/10/06 04:42

0

圖:AFP 美國股市週五大幅下跌

美國公布就業報告錯綜,債券殖利率上升,美國股市週五下跌。

科技股表現不佳,S&P 500 下跌,本週跌幅近 1%,創 9 月 7 日當週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低 180.43 點或 0.68% 至 26447.05。

Nasdaq 指數收低 90.16 點或 1.16% 至 7788.45。

S&P 500 指數收低 16.04 點或 0.55% 至 2885.57。

費城半導體指數收低 31.32 點或 2.32% 至 1315.84。

道瓊盤中一度大跌 325.67 點。S&P 500 盤中跌破 50 日移動平均線,Nasdaq 盤中跌幅一度達 2.1%。

美國 9 月新增就業 13.4 萬人,低於預估的新增 18.5 萬人。但失業率下降至 1969 年以來低點。8 月新增就業人數由 20.1 萬人大幅上修至 27 萬人。9 月每小時工資年率成長 2.8%。

分析師說,勞工市場將持續吃緊,這意味工資將上漲,利率持續有上升壓力,將持續壓低股市。

美國 10 年期債券殖利率上升至 3.24%,創 2011 年以來高點。2 年期債券殖利率亦上升至 2.897%。本週,因經濟數據強勁,殖利率上升。

因經濟數據強勁,債券殖利率本週上升。供應管理協會 (ISM) 公布 8 月服務業指數創最快上升速度。

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的談話亦推升了殖利率走高。鮑爾週三說,利率要達到中性水平,Fed 仍有長路要走。該談話顯示 Fed 將進一步升息。

債券殖利率上升,一度帶動銀行股上漲,但隨後仍告回檔走低。

週五,美國另公布 8 月貿易赤字擴大至 532 億美元,儘管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爭議持續,但貿易赤字却進一步擴大。過去 12 個月,赤字增加了 310 億美元,或 8.6%。

分類: 商業網站

新興市場匯市危機蔓延 印尼盾摔至亞洲金融危機後新低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09/01/2018 - 21:39
新興市場匯市危機蔓延 印尼盾摔至亞洲金融危機後新低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2018/08/31 11:33

 

(圖:AFP)

在阿根廷及土耳其匯率市場崩潰之後,其他基本面不佳的新興市場壓力增加,

印尼盾也在週五暴跌,摔至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印尼盾跌至 1 美元兌 14750,貶值 0.4%,印尼基準債券殖利率上漲 5 個基點至 8.06%。

印尼央行決定週五 (31 日) 進場干預,負責貨幣管理的執行董事 Nanang Hendarsah 表示,

計畫從二級市場買進 100 兆印尼盾的債券,以穩定匯率。

到目前為止,印尼央行總裁 Perry Warjiyo 一直試圖平息市場。

他表示,印尼盾的壓力與土耳其里拉不同,印尼盾今年以來下挫 7.8%,比起南非的 13.7% 或巴西的 18.2% 低了許多,

而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貶幅則超過了 40% 以上。

印尼盾貶至 20 年來低點

印尼最大的風險仍在政府的經常帳赤字。印尼央行預計今年的赤字將達 250 億美元

遠高於去年的 173 億美元。在土耳其及阿根廷的資產遭到拋售下,

印度及印尼等經常帳赤字高的國家,其貨幣及債券也隨即見到賣壓。

一些西方投資人仍看好印尼的前景。Rabobank 集團金融市場研究主管 Michael Every 表示,

儘管印尼盾遭拋售,但是自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投資人對印尼經濟的某些潛在改善感到振奮,

除非人民幣出現大貶,不然印尼的下行風險並不高。

近兩日新興市場主要的焦點在阿根廷,阿根廷週四雖然一口氣升息 15 個百分點,將基準利率提高至 60%,

仍難挽救市場信心,披索兌美元盤中巨貶 20%,收盤貶值 10%,收報 37.60 兌 1 美元,再創歷史新低。

分類: 商業網站

阿根廷披索與土耳其里拉崩跌 全球新興市場飽受壓力

綠藝術生活 - 週六, 09/01/2018 - 21:35
阿根廷披索與土耳其里拉崩跌 全球新興市場飽受壓力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2018/08/31 23:37

 

圖:AFP 全球新興市場飽受壓力

根據 CNBC 分析報導,阿根廷披索,土耳其里拉與印尼盾重貶,新興市場再度遭到撼動。這股跌勢氛圍,讓其他亞洲貨幣亦受到壓力。

阿根廷央行調高基準利率至 60%,試圖支撑其貨幣,但披索仍大跌近 12%。里拉今日下跌 2.94%,為連續第四日下跌。

在亞洲,印度盧比兌美元週五下跌至新低點,今年以來,跌幅逾 11%。印尼盾亦觸及近三年低點。

DBS 銀行分析師在週五發布的報告中說:「阿根廷披索與土耳其里拉的危機,仍將使得新興市場受到壓力。」今年以來,披索兌美元已大跌逾 45%。

「阿根廷調高利率至 60% 高點,應對達二位數的通貨膨脹,然而這却可能加速經濟衰退,再加上約佔 GDP 5% 的預算赤字,大大增加了政府違約的風險,」DBS 分析師說。

分析師說,亞洲最疲弱的貨幣 -- 印度盧比,印尼盾與菲律賓披索 -- 可能持續遭遇壓力。

ING 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奈爾 (Robert Carnell) 在週五發布的報告中說:「在亞洲,傳統疲弱的貨幣受到壓力,壓力雖非強勁,但這種情況仍讓印尼央行與菲律賓央行有進一步升息的必要。」

DBS 銀行分析師指出,雖然無法不受波及,但亞洲新興市場對阿根廷披索與里拉的危機,却表現出了韌性。他們表示,今年以來,盧比,印尼盾與菲律賓披索跌勢尚屬溫和,與阿根廷披索與里拉截然不同。

「儘管如此,亞洲貨幣仍需保持警戒,」他們警告說道。

「今年以來,由於美國升息,這三種貨幣備受壓力。貿易緊張升高,可能爆發全面貿易戰,該地區要提防資金外流。資金外流可能導致金融不穩,尤其是外債偏高的國家」。他們在報告中說道。

分類: 商業網站

頁面

訂閱 台灣鄉土情報 RSS 聯播器